9月23日,河南郑州的夜空“星光”闪耀,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当晚圆满落幕。
这项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吸引了3420名选手在106个赛项竞技“中原”。他们中既有来自职业院校的00后“技能新星”,也有长期坚守在一线岗位的“老师傅”。
灯光如柱,掌声雷动,一批新晋技能冠军荣耀加冕。他们以“技能照亮前程”的摘金故事释放出“金牌效应”,让技能的种子在更多年轻人心中拔节生长,汇聚成林。
汽车喷漆项目冠军罗智:
0.01毫米精度为汽车披彩衣
“当时,喷枪出了问题,更换期间十分焦虑,后来及时调整心态,才赶上了进度。”汽车喷漆项目冠军罗智回忆起比赛期间的“惊魂时刻”,感慨“技能赛场考验的是综合素养”。
汽车喷漆工匠,也被称作“汽车造型师”。作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该项目比拼的是选手运用合适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对汽车工件损伤进行喷漆修复的能力,精度要求极高。
以色漆喷涂为例,选手需要喷涂两遍漆料,每层漆料的厚度只有4~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整体色漆厚度只有0.01毫米。
分色的遮蔽与颜色精准划分也是技术难点之一。为确保喷漆精准覆盖目标区域,不污染其他部位,选手需要使用高粘性线条胶带贴护车体筋线进行分色,非常考验选手的手上功夫。“裁判会着重检查胶带包裹的平整性、完整性,胶带与车体筋线的位置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罗智说。
激烈的技能竞技场对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罗智告诉记者,空气湿度直接影响漆料喷涂的间隔时长。和杭州的湿热天气不同,郑州的天气更燥热,因此比赛期间,他需要随时观察漆料的干燥情况,灵活调整补漆间隔,这是在训练中无法“预演”的。
回顾夺冠之路,罗智直言,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2021年,罗智考入杭州技师学院,凭借不断精进的技能水平,成长为尖子生。2024年12月,通过省赛选拔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国赛备赛训练。
比赛中,选手需要长时间下蹲站立、持握喷枪,体力面临极大考验。为此,罗智专门每天早起锻炼体能。临近比赛的1个月里,他每天的训练时长甚至达到了15个小时。
夺冠后,罗智把目光移向了“远方”:“接下来,我会认真准备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争取站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
污水处理项目冠军陈超越:
面对“超常规”数据“转危为机”
“从冠军名单中听到自己名字那一刻,脑海中先是一片空白,然后是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污水处理项目冠军陈超越,是河南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今年32岁的他已在污水处理一线工作9年时间。
污水处理项目比赛持续3天,分为4个模块,总时长9小时,全面考核选手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该赛项首次亮相技能国赛。
“每天的训练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周末也不例外。”2024年9月开始,陈超越进入了备赛状态。
分析化验模块的训练最让他难忘:“移液操作中,药剂的投加量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也关乎运行成本,非常考验操作的精准度和熟练度。我只能每天不断地重复训练,直到手指形成肌肉记忆,将药剂投加误差控制在0.1毫升内。”
瞬息万变的赛场,“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在综合实验模块,原水的浓度超出了日常训练的‘舒适区’。”陈超越告诉记者,赛场上细微的差异足以打乱原本的操作节奏,十分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功底。
“幸亏教练团队在备赛期间模拟异常情况,进行过针对性训练。”测出“超常规”数据后,陈超越没有慌乱,而是用烂熟于心的应变方案“转危为机”。
谈及夺冠秘诀,陈超越表示,除了过硬的技术、稳定的心态、良好的体能,职业素养同样重要。
陈超越对于未来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我会带着大赛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继续扎根污水处理一线,为提升家乡的污水处理水平、守护中原大地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机维修项目冠军孙国泰:
“步步惊心”缝合飞机“伤口”
大赛闭幕式现场,身穿红色队服的孙国泰站上飞机维修项目的冠军领奖台。星光熠熠处,他向台下挥手致意,也为4年来刻苦训练的自己鼓劲:“不要骄傲,继续加油!”
今年24岁的孙国泰毕业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目前是国营芜湖机械厂的一名飞机结构维修师。
2022年,刚入职不久,这位00后就抓住飞机维修项目选拔赛的机会,一路披荆斩棘,进入芜湖市选拔赛前五名。教练看中了这个年龄小、悟性高的好苗子,让孙国泰继续留在集训队“陪练”。
几年间,“早八晚五”成了孙国泰固定的训练时段,回家后,他还会继续温习理论知识、复盘当天的训练。充分的准备给了孙国泰“登顶”的底气,2024年,新一轮选拔赛启动,他一路过关斩将以第一名闯入国赛。
作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飞机维修涵盖5个模块,不仅考察选手对精密工具的掌握,更考验其在机舱维修中的综合应对能力。
“一旦开错一个孔、画歪一条线,整个零件就报废了。”孙国泰介绍说,在飞机金属材料结构修理模块,选手要根据图纸要求,在铝板上进行排孔、锉修、折弯、铆接等操作,可谓“步步惊心”,必须一次成型,容错率极低。
而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检查模块,则要求选手通过敲击检查,准确“听”出损伤位置,并将修复公差控制在1毫米内。
“听音辨伤”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孙国泰来说只是“小菜一碟”,用打磨气钻在碳纤维材料上逐层打磨出环形阶梯的去除损伤操作,才是难度所在。
为了“炼”成“一钻准”的手感,训练时孙国泰常常从早到晚保持同一个姿势练习,忍着肌肉酸疼咬牙坚持。“除了多练没有捷径可走。”孙国泰坦言。
与技能“切磋”的4年间,孙国泰的改变还有更多。
初入集训队时,内向的孙国泰喜欢独来独往,教练的点拨让他逐渐“打开了自己”,不仅性格开朗了,交到了很多朋友,还学会了从团队合作中汲取养分。
根据规定,本届大赛前10名选手都可以进入国家集训队备战一年后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这也意味着,孙国泰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在飞机维修赛场的“停机坪”上,立着3个停机牌,上面的经纬度分别代表3座城市——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地法国里昂,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举办地郑州以及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地上海。这份巧思,仿佛故事的终章与新的起点,“技能照亮前程”的故事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作者 王维砚 余嘉熙 王宇)
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