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两国这些年一直关注着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稀土和其他关键矿产,主要目标是希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打造一个绕过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蒙古国坐落在中俄之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矿产的出口路径相对受限,主要依靠陆路运输或通过邻国港口。
2023年6月27日,美国、韩国和蒙古三国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正式启动了一个名为“关键矿产三边协商机制”的合作项目,专门针对供应链稳定性、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蒙古的稀土储量达到3100万吨,全球排名靠前,仅次于少数几个国家,这让美韩对其虎视眈眈。韩国早在越南签订了稀土开采协议,并在越南投资建立了采矿和研发中心,试图通过南方获得稀土资源。而现在,他们又开始与蒙古合作,计划从北方补充资源,从而形成包围式的供应链布局。
蒙古国的经济主要依赖矿产出口,尤其是煤炭。其煤炭对中国的出口占比高达85%,2022年全年出口了1900万吨,煤炭收入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半壁江山。虽然蒙古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但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出口规模并不大,主要是因为缺乏活跃的开发项目。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稀土是至关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美国军工的90%稀土依赖中国供应。如果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美国的生产和军工体系将面临极大挑战。
展开剩余75%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2022年出口了4.9万吨,而且在整个产业链上都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在蒙古、越南等地都有投资,且在稀土提炼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韩希望能通过合作来分一杯羹,进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尽管如此,蒙古的地理位置仍然是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蒙古必须依赖中俄的陆路通道或港口来进行矿产的出口。而在这些港口中,最具可行性的依然是中国的天津港。
天津港设施完善,蒙古的矿产可以通过铁路运送至港口,再装船出口。虽然空运听起来很有前景,但建设新机场的成本过高,显然不划算。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曾在2024年3月访问英国时提到过通过空中运输稀土的计划,但目前来看,实际推进较慢,蒙古仍主要依靠现有的运输路径。
尽管如此,美韩的计划仍在不断推进。2023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蒙古,推动关键矿产合作,强调蒙古资源的潜力,并进一步加强与蒙古的关系。10月,美国和蒙古在能源对话中发布了联合声明,列出了包括技术培训和勘探援助在内的合作项目。而韩国也在忙碌推进与蒙古的矿业合作。2025年9月,韩国将在首尔举行“蒙古-韩国关键矿产和矿业投资论坛”,蒙古的国有企业Erdenes Mongol与韩国的矿业复兴公司、三星物产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和供应关键矿产。此次论坛吸引了大量政府官员和行业领袖,讨论矿产勘探、供应链和研究合作。
美韩与蒙古的合作,实际上是在全球资源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美国希望在关键矿产领域实现自给自足,而韩国则急于寻找替代的稀土、锂和可再生能源供应来源。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韩国对蒙古的稀土、锂等资源变得越来越关注。中国在2025年开始悄然发布第一批稀土开采和冶炼配额,虽然没有公开声明,但这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4年4月,中国宣布限制七种稀土的出口,作为对美国关税的回应,这促使美韩更加急切地寻找替代来源。
蒙古的稀土外交也有着明显的地缘政治含义。蒙古总理曾访问美国,讨论合作事项,强化与美国的联系。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越来越关注蒙古的资源,认为它是未来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希望。2023年5月,蒙古宣布计划建设核电站,俄罗斯的Rosatom公司已确认参与实施路线图。西方国家的“第三邻国”政策试图减少蒙古对中俄的依赖,但俄罗斯依旧视蒙古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并为其提供能源安全保障。尽管蒙古已经停止向中国出口铜矿,并试图转向其他市场,但中国依然是蒙古最大的矿产买家。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美韩与蒙古的合作显然是为了平衡中俄的影响力。然而,蒙古的矿产出口路径仍然绕不开天津港。中国掌握了全球70%的稀土产量和90%的稀土精炼能力,而美国的稀土产量仅占全球15%,且几乎没有精炼能力,这意味着美国仍然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
总的来说,美韩拉拢蒙古,是全球资源争夺战的一部分。中国的主导地位仍然稳固,但西方国家的多元化努力正在加速。蒙古在平衡外交和资源出口路径上面临关键决策,而天津港的开放程度将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格局。未来的发展将受到全球贸易摩擦和投资落地进展的深刻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